传统“六经辨证” 🆚 现代眠纪科技,开启“健康睡眠”新篇章

2024年07月29日

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健康始终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。中医,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,以其深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治疗方法,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健康理念。今天,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理论的精髓——六经辨证,并见证它如何与现代科技的结晶——眠纪生物共振垫相结合,共同助力现代人的健康。


一、六经辨证的源起和内涵


六经辨证,源自《黄帝内经》,并在汉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。这一理论不仅适用于外感疾病的辨证论治,也对内伤杂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六经包括太阳、阳明、少阳、太阴、少阴和厥阴,每个经络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和病理特点,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。

 

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,是在《内经》的基础上,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形成的。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《素问·热论》中六经热病的证候分类、治疗及传变的精神,以及《灵枢·经脉篇》中手足六经的循行及病证的部分内容。此外,《伤寒论》的六经辨证还与《周易》的“卦时”学说有关,这表明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可能更为广泛和深厚。例如,有学者提出圆运动六经辨证体系的概念,这一体系将阴阳五行、六气、脏腑经络、气血津液等元素融为一体,构建了一个以一气圆道周流为核心的模型,强调了天、地、人三才合一的整体观。




六经辨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,不仅限于传统的伤寒病,还包括脑病、出血病、冠心病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传染性疾病。这表明六经辨证具有很高的适应性和灵活性,能够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治疗。


二、六经为川、肠胃为海


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六经为川,肠胃为海。”《灵枢·百病始生》:“六经不通,四肢节痛,腰脊乃强。”六经各分手足,分之即为十二经。


六经:太阳经、阳明经、少阳经、太阴经、少阴经、厥阴经的合称,也是辨别疾病由表及里程度的顺序。


三阳病,仲景曰:病有太阳阳明,有正阳阳明,有少阳阳明,何谓也?答曰:太阳阳明者,脾约是也。正阳阳明者,胃家实也。少阳阳明者,发汗、利小便,胃中躁烦实,大便难是也。


三阳阳明,都是自经传腑,导致胃家实证。阳明病之所以要分为三阳阳明,主要是因为这三种阳明病是由不同途径,不同原因造成的:正阳阳明是外邪自阳明本经传入于腑,造成邪实于胃,属于原发的阳明病;太阳表邪不解传到了阳明,或者太阳、少阳证候间接导致肠实胃满,大便不通,属于继发阳明病。正阳阳明病就是阳明本身构成的胃邪实,病邪充斥于胃,心下满,按之痛,是胃家实的主证。


三阴病,《伤寒论》中:太阴病——“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” 少阴病——“少阴之为病,脉微细,但欲寐也。” 厥阴病——“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”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,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。”



1、太阳病


太阳病,就是人体正气还比较旺盛的时候,感受寒邪的状态。太阳病一般认为是表证,更多的关注人体在寒邪束表产生的一系列表的变化,包括恶寒,头项强痛,脉浮等。太阳病的病机是:人体受寒,寒性收引,气随之受压。人的体表没有了气的温煦濡养,也就产生了一系列拘急强痛的症状。


太阳病现在关注的,大部分都是太阳表证,都在围绕表证转圈,很少有人关注太阳里证。病人表出了问题,里的状态如何呢?太阳病的基础病机是,正气尚可,外感寒邪,阳气内收的过程。同时,里气上冲。不同的人底子不同,基础状态不同,外感寒邪程度不同,上逆的起始部位和终点也不同。气比较充足的时候,挤压气球,气会向上向下。所以很多时候感冒后咳嗽迁延不愈,都需要考虑气逆反复及解表的情况。


太阳病治疗的主要目标,就是把在外的寒邪去掉,恢复这个引起的病机改变。所以最基础的太阳病治法就是解表,也就是把气机从里向外发散的出去,即中医常说的“解表”。


人体表是卫气,温分肉,实腠理,司开合。表证,正邪相争在表,那么卫气的功能收到影响,相应的,就会出现恶寒、发热、汗出异常的表现。而能引起表证的,多是阴邪,寒,湿,此时解表,需散寒通阳。当阳气到表,祛邪外出,需要腠理开,开门送客,加上阳加于阴,因此出汗。 “解表”不只是我们可见的皮肤出汗的过程,内里气血相融阴阳格拒通达才是最根本的。此时,使用眠纪垫,可全面平衡人体磁场并起到通经散络、内里条达的功效。


比如临床上常见的所谓的“上热下寒”的病人。上热下寒的病人,到底是寒证还是热证?不重要。从阳气的分布来看,正常情况下心阳下行温肾阳,或者不局限在脏腑,就是上焦的阳气下行,像天上的太阳,照着大地,使大地温度不至于过低。所谓的上热下寒,那就是上面的阳气下不来。阳气不能下达,下无阳气则寒;阳气无所归附,上犯则为热。其实就是路不通。那么治疗,就要找路不通的原因,包括痰饮、寒湿、气滞、瘀血,等等,针对相应的病因,进行相应的处理。这其中最常见的、最容易忽视的,其实是阴阳格拒。很多人以为阴阳格拒是病种才会出现,并不是。长期贪凉饮冷,寒在中焦,上焦阳下不去,也会从产生失眠、烦躁、口苦、口腔溃疡等症状。这时候,不能用凉药,得用温阳药。火神派的发家,根源就在这里。很多传统认为是热证的病人,用了大量的热药,症状反而明显缓解。其实就是格拒,其关键点就在于舌脉。当然,如果没有相应的适应症,滥用热药,也是不可取的。


太阳病治疗不及时或干预不当,会向内传, 一是入阳明, 一是入少阳。



(如何理解开、阖、枢)


当门打开之时,就为太阳或者太阴,当门关上时,就为阳明或厥阴。而控制门开关靠的是枢纽,也就是门轴,对于阳经来说,就是少阳,而对于阴经来说,就是少阴。


《黄帝内经.素问》第六篇,阴阳离合论,是这样说的:“是故三阳之离合也:太阳为开,阳明为阖,少阳为枢;是故三阴之离合也,太阴为开,厥阴为阖,少阴为枢”。


2、阳明病


“明”,著也,阳气显著的意思。阳明的阳气在三阳(太阳、少阳、阳明)中比太阳小,但比少阳大,仍然是比较旺盛的。阳明病主要症状:身热汗出、不恶寒反恶热。从脉象上看,阳明热证者脉洪大,阳明实证者脉沉实。


阳明病就是外邪进入胃及大肠系统, 病人会产生燥热,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, 全部是热症, 且便秘,。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,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, 到此为止。


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,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, 就进入阴经。阳是指是外面,属于腑, 阴是里面指脏,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, 进入内脏了。


足阳明胃经行于头面胸腹,上通于心,因此阳明胃热可以上扰心神,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,出现谵语(说胡话);与脾互为表里,脾主升胃主降,脾喜燥而恶湿、胃喜润而恶燥,二者同为气血化生之源,因此阳明是个多气多血之经。


阳明病成因:

①太阳病发汗太多或误用下法,损伤津液,使病邪传里;

②少阳病误用汗吐下法,损伤津液,使病邪传里;

③吃多了排不出去。


在传统治疗中,阳明热证者帮助清热、阳明实证者帮助攻下畅通排泄,外治为辅内通为本,实则还是内里的气血津液运行通畅最重要,这是眠纪垫在平衡人体磁场过程中最重要和突出的功效。


3、少阳病


进入少阳, 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, 症状是往来寒热,口苦、咽干甚至目眩。在太阳的时候, 病人只会觉得寒,怕冷怕风。但进入少阳,病人会忽冷忽热,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,间有恶心呕吐,甚至身体转侧疼痛,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。


足少阳胆经属于半表半里,其经脉行于身体两侧,起于眼外角,下耳后、入耳中,然后分支下到胸、胁,经肝胆、三焦。少阳受邪,其循经部位最容易发生问题。凡是身体两侧的毛病——比如偏头痛、耳聋、目眩、乳房胀痛、胸胁痛等,都要优先考虑少阳的问题。


少阳是小阳,是三阳中阳气最弱小的,抗邪力量是最弱的。虽然稚嫩,但因少阳对应的是春天,像春之树木,有生发之气,所以其阳气是朝气蓬勃的,也是发散的、疏泄的。一旦少阳受邪,生发之气郁住了,人就容易抑郁、焦虑,所以很多精神情志方面的病,都与少阳有关。


古中医认为原发性少阳病主因是血弱气尽,腠理开,邪气因入,与正气相抟,结于胁下;或由太阳病误治、失治后,邪传少阳所致。少阳的病位在半表半里,正气与邪气斗争于胸腹腔间,既不能发汗解表、也不能攻里,所以要用和解之法。 眠纪垫的自然节律同频调理根据每个人的体质,吸收人体散射的电磁波,经调校后反射给人体协调全身磁场平衡,自然温和,因人而异。


4、太阴病


疾病由阳转阴,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,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, 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,胰脏调节血醣, 影响体重。脾主少腹,大腹翩翩,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,脾主肌肉, 营养骨节, 四肢; 脾脏管饮食,胰脏管味觉。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, 脾脏管饥饿。如果脾弱不能治水, 身体就会沉重, 肚子胀, 四肢胀, 胃口不好。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(营养系统,人就不容易生病。


《伤寒论》太阴之为病,腹满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时腹自痛。若下之,必胸下结硬。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,也是三阴的屏障。太阴病主要涉及足太阴脾的病变,脾和胃相表里,脾胃之气若强,感邪之后就不会发生阴证。突破此屏障,脾胃虚寒后就会出现少阴病、厥阴病。


太阴脾和阳明胃的病位相同而性质相反,共为气血化生之源,人体后天之本。胃主受纳、脾主运化;脾主升、胃主降;脾主湿、胃主燥;“虚则太阴,实则阳明”,能量足、热实于里就是阳明病;能量不足、虚寒在里,就是太阴病。


脾胃虚寒的治疗应当以温中散寒、健脾燥湿为主,但如果将“腹胀满、食不下、腹痛”误以为是里实证,而用了攻下的方法,就会更加损伤脾胃,导致脾气更逆、虚寒更甚。“病发于阴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”,寒湿滞留于胸下,就会觉得有气堵在这里,于是“胸下结硬”。避免阳症转入阴症的的根本,还是调理机体条达、消除淤堵、增强机体自身的气血运行能力。眠纪垫从分子层面增强细胞活力和机体的代谢循环,消除睡眠障碍的同时,提升机体自身免疫自愈能力,让您一觉醒来百病轻。


5、 少阴病


太阴病病没有治好, 则进入少阴。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。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, 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, 必定是晚上失眠, 睡不好。或者二便失常, 有时下痢, 有时便秘。胸闷, 胸痛, 手麻, 四肢麻。


少阴病,但厥无汗,而强发之,必动其血,未知从何道出,或从口鼻,或从目出,是名下厥上竭,为难治。少阴病阴阳两虚,阳气不能够温煦四肢,所以四肢冰凉;“阳加于阴谓之汗”,阳气无力蒸腾水液宣发而出,所以没有汗。医生看到病人没汗“而强发之”,强行给他发汗,“必动其血”,就会动血。汗血同源,夺汗者无血,况且本来少阴病人就阴阳两虚,现在既伤阴又亡阳,阳气不能统摄血液,血液会随着虚阳往上涌,所以难治。


6、厥阴病


到了少阴还没治好, 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, 叫做厥阴病。厥阴症就进入肝脏, 还有心包经。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,寒热错杂,上热下寒,下热上寒,里热外寒等。


厥阴病是一个极复杂的存在,因为病的症状会让人捉摸不定,但是伤寒论里语焉不详,然后因为有个厥字,后人加注“凡厥者,阴阳气不顺接,便为厥。厥者,手足逆冷是也。”就认为厥阴病一定会手足逆冷,其实未必,只是概率更大些。十二经阴阳脉在手指尖脚趾尖处交汇,气血趋于里,在身体的末梢不够充盈,阴阳交汇受阻就会逆冷,那么这些地方的细胞能量物质转化不够。而我们现代的认知,发现这个病和内分泌有极大关系,少阳的内分泌紊乱会出现很多其他阴阳辨证类的病症,厥阴病的内分泌问题也类似。


如我们常说的上热下寒问题,结合脉象舌象和症状,有少阳症也有厥阴症的诊治。其实从本质上来看,人体本就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,而为什么正常人又不会有明显的病症呢,主要是人体自己的循环调节。比如主要的散热位置,会集中在后背头部和腰部,最容易出汗的位置就在这些地方,人在运动后帮助散发热量,使人感觉不那么热。如果还有多余的热量,就会随水液循环往下走,最后到达脚底,而身体下部的水又需要依靠静脉回流经由心脏回收,再泵送往四肢末梢,整个循环下来,寒热是比较均匀的,但是仍旧有一些差异,如果循环受阻,要么是热量传导不过去,要么是冷水回收不了,就出现寒热湿燥的错杂问题。


现在的医院临床中,很多情绪病会导致身体陷入厥阴病症,抑郁和焦虑这两个是厥阴病的两个最大供应商:一方面焦虑到五内俱焚,一方面郁郁寡欢对什么都不感兴趣,太多的压力使得人没有什么高兴的事情可以调节情绪,也没有合适的事情去舒缓焦虑的情绪,使得情绪压抑而出现气郁,流通不畅,就很容易从少阳的问题,陷入到厥阴去。


眠纪垫内嵌的生物共振晶片,可持续发出9-10微米的远红外线(9.34微米的生命之波),这些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,能够引起细胞共振,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,增强细胞活力,打通人体微循环,同时提升睡眠质量,延长深睡时间。所有的抑郁和焦虑,都会被一夜好眠赶走!


三、“六经辨证”与失眠


1、从太阳辨治


《伤寒论》太阳病病因为外感风寒,病机为营卫失调。故营卫失调是失眠产生的重要条件。营卫失调可因外感风寒而引起,亦可由情志失调,起居失常,脏腑功能异常而引起,故失眠证若具备营卫失调的病机可从太阳病论治。


・ 卫强营弱致失眠:营为阴,卫为阳,二者互根互用。“营行脉中,卫行脉外,营周不休”相偕而行。太阳病卫强营弱是因脾胃虚弱,卫气不固,营阴失守。其表虚乃因胃中津气不足,影响膀胱气化,敷布于体表的卫气因之不足。“卫强”乃是与营阴相对而言。卫气虚浮,卫不入营,营阴虚弱,营卫失常,故致失眠。症见失眠困倦,胃纳较差,或易怕冷,自汗或盗汗,舌淡胖苔薄白,脉缓。 治以调和营卫,健胃安神。若为卫阳受伤,心阳浮越而不得眠,心中悸动不安者。


・ 膀胱蓄水致失眠:膀胱为太阳之府。“统营卫而主表”。若胃气虚弱,可影响到膀胱正常气化。膀胱为“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”。膀胱气化失常,水气内停,敷布失常,小便不利是其常见之症。水气停于膀胱,影响膀胱之气敷布营卫之功能,营卫失调,从而影响睡眠。此外,水气停聚,津不上承,上焦虚燥,燥热内生,扰乱心胸。因此虚燥为水气内停所成,故渴欲饮水,加重水气停聚,越饮越渴,甚则水入则吐。膀胱水停而致失眠的症见:心烦失眠,小便不利或短赤,口渴欲饮,饮不能解,或有发热怕冷,舌淡嫩苔白水滑,脉浮数。   

 

2、从阳明辨治


阳明之府为胃、大小肠,以胃为主。《伤寒论》阳明病形成原因有两个:一是太阳病误治,损伤津液,表邪化热入里。 一是阳明本身感受外邪使胃肠的功能失去正常,其病机是“津伤胃燥,阳热偏盛”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曰: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。因胃中津液损伤,阳气失去制约而亢胜,阳亢之气可上扰胸膈而致失眠。或热聚于胃,胃失和降而致失眠。或热与肠中糟粕相结,秽热上扰心神而致失眠。


・ 热扰胸膈致失眠:阳明病热扰胸膈, 为下之过早,胃虚不化,邪热内陷胸膈。亦可由原先存在的热聚胸膈未经误下成。见“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,心中懊恼,舌上苔者”。


・ 胃热失降致失眠:若阳明病胃中阳热偏盛,津液损伤严重,邪热不能透发于外,内结于胃,形成津伤胃热,胃失和降,胃中邪热壅盛,影响胃气的正常通降。“阳明逆不得从其道,故不得卧也。”阳明胃府失降,胃中火热上扰心胸而致失眠。《伤寒论》第207条云:“阳明病, 不吐不下, 心烦者, 可与调胃承气汤。”症见:心烦失眠,上腹部胀满疼痛,大便秘结,舌红苔燥微黄,脉数。治宜调胃承气汤润燥通便以除胃中邪热。胃热除,上焦火热自降,失眠可愈。


・ 邪热结肠致失眠:若阳明津液进一步损伤,邪热进一步亢盛与肠中粪便相结, 邪热深伏, 津液缺少,胃肠气机壅滞不通,秽热上扰心神。故见烦躁不眠,腹满胀痛,大便秘结,身热不扬,手足微有汗出,舌红苔厚黄燥,脉象滑数或沉迟有力。

 

3、从少阳辨治


少阳为枢,其府为胆和三焦,以胆为主。胆为甲木,具生发疏泄之性,散布相火以温暖周身,可条达一身气机。三焦为枢机之府,通行元气和津液。无论外感内伤均可影响到少阳转枢, 形成胆气郁结和三焦失枢病理转机,导致失眠。


・ 胆郁化火致失眠:若太阳病误治失治,损伤胃气,三焦失枢,或外感邪气直接侵犯少阳,均可导致胆气郁结化火,扰乱心神,致心神不宁而失眠。若为胃虚胆郁者,可见心烦失眠,嘿嘿不欲饮食,喜呕,胸胁胀满,或见往来寒热,太阳穴部位疼痛等症,舌边尖红苔白腻,脉弦细。


・ 三焦失枢致失眠:少阳三焦失枢, 多由脾胃虚弱,通降失常,而致三焦枢机不利。三焦失枢,气液代谢失常,水饮内停,阳气内郁化火扰神,故见不寐。如《伤寒论》第147 条所云:“伤寒五六日,已发汗而复下之,胸胁满微结,小便不利,渴而不呕,但头汗出,往来寒热,心烦者”。因阳热内郁于上焦,故见心烦失眠。中虚水停,故见胸胁部胀满结硬,小便不利,口渴。水热郁蒸而见头汗出。正邪交争故见往来寒热。舌尖红苔白水滑, 脉弦。

 

4、从太阴辨治


脾属太阴之脏,《伤寒论》太阴病的病机是脾阳虚衰,运化失常,寒湿停聚。太阴病所导致的失眠主要为寒湿停聚于中焦, 影响人体气机升降, 土虚肝郁, 心神失养, 导致阴阳气血运行失调从而导致失眠。症见心悸失眠,腹部胀满不适或疼痛,按之则减,纳差或伴呕吐,大便溏薄,或泄泻,舌淡胖嫩,苔白水滑,脉沉弱或缓。

 

5、从少阴辨治


心肾为少阴之脏、水火之宅,心主血脉而藏神,肾主水而藏精化气,精神相合,水火即济则阴阳平和而寤寐有常。《伤寒论》少阴病为心肾受伤而阴阳气血精神俱衰,往往会导致睡眠的失常。


・ 阴虚阳亢致失眠:少阴病心肾阴阳气血皆不足,心肾阳虚是少阴病重点内容,而阴虚化热者乃是少阴病之变局。肾水不足,不能上济心火,而至心火偏亢,或心血亏耗,心阴失养,益可致心火偏亢。症见心烦失眠,神疲乏力,腰膝酸软,盗汗,小便短赤,舌红而瘦少苔,脉细数者。治宜黄连阿胶汤养阴清心火,而不眠自愈。若肾阴不足,引起膀胱气化失常,以致水热内结,阴虚有热,上焦虚燥而致失眠。症见心烦不得眠,小便不利,水气犯肺则咳,犯胃则呕;津不上承,上焦虚燥则渴,治宜猪苓汤育阴利水除烦。


・ 阳虚阴盛致失眠:少阴病, 心肾阳虚, 精神失养,神机不用而致失眠。阴寒内迫虚阳,阴阳相争则心烦失眠。“阳气者,精则养神”故又见精神困倦。阴寒内盛则无热,四肢逆冷。肾阳不足,膀胱蒸腾水液乏力,故小便清长。阳气虚弱,无力鼓动气血,故脉象沉弱,可用四逆汤加肉桂温补心肾以益神机。

 

6、从厥阴辨治


肝属厥阴之脏, 内寄相火。厥阴病的病机是上热、中虚、下寒,寒热错杂,虚实相因。肝失所养,相火亢盛,肝火上逆,上扰心神而致失眠。可出现心中烦热难耐,自觉一股热气上冲,口渴欲饮而不能解渴,但又不能多饮。胃气虚弱,肝失疏泄,则有饥而不欲食,胃中嘈杂不适,食后呕吐。脾肾不足,则兼有下利。本证所致失眠,证情复杂,涉及多个脏腑,寒热错杂。治用乌梅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治疗。若证情较为单纯,仅有上热中虚,而无下寒之证。可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加乌梅、酸枣仁治之。


四、“眠纪睡眠”新方案


睡眠是人体日常活动中最重要和占比时间最长的一项生理活动,人的一生有1/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。六经病症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,一旦睡眠障碍解除,病症也就自然消了。


在眠纪生物共振垫中,六经辨证的理论被应用于产品设计,通过调节人体生物电磁场平衡和打通人体微循环,帮助人们找回属于自己的生物磁场,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,享受健康、舒适、和谐的睡眠体验。


生物共振技术在疾病治疗上的应用,是一种物理治疗和自然疗法的结合。眠纪垫内嵌的生物共振晶片波场效应深入细胞层面,调控线粒体中的能量代谢和基因表达,以及细胞膜钠钾泵离子平衡,从分子层面促进人体代谢节律和场能平衡。 生物共振晶片,吸收人体30公分范围内散射的电磁波,通过预设算法和耦合共振电路将其调校到对人体最为有益的9.34微米远红外线,促进细胞活力和人体代谢,打通人体微循环,提升睡眠质量延长深睡时间,预防亚健康和慢性病,帮助您实现全身心的健康提升。


治疗理念上,眠纪垫的效果与中医的针灸和阴阳平衡理论殊途同归。与传统的针灸某条经络和穴位不同,眠纪垫将人体看作一个有机运行的整体,不分经络和脏腑、而是用自然的方式调理该机体的磁场和微循环平衡, 进而帮助患者从睡好觉开始、实现自身机体的自愈。


我们的愿景:还您一个香甜的睡眠,帮助每个人实现好睡眠、好健康。


敬请关注“眠纪”微信公众号、或眠纪官网www.mianji.cn,联系我们了解更多。


联系我们:


    


客服热线:小眠 133-3196-5293